五月初五為端午節(jié),俗稱“五月端午”,為境內較隆重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
早飯家家吃粽子和雞蛋。是日,老少皆早起,兒童戴繡有避邪或吉祥圖案的新肚兜,手脖、腳脖系上五色絲線,謂之“搿五線”,胸前戴用苘麻扎制染成黃、綠二色的小炊帚、小笤帚,意為驅五毒、保安康。青年男女則戴香囊,內裝雄黃等中藥及香料,以驅邪祛穢!
日出之前,人們要帶著手巾到野外禾苗和春草茂盛處“拉露水”,據說端午節(jié)用露水洗臉擦眼,一年不害眼病。“拉露”時還要順便拔一把艾蒿和新麥,回家懸于門框上,采桃枝系布猴掛于街門檐前正中,意在驅災辟邪。
文登、乳山婦女還要頭插藁本(俗稱藁麥)枝葉,著盛裝到廟宇觀神像,稱“端午耍廟”“串廟”。過五月端午掛在門上的艾蒿和新麥,境內俗稱“艾子”(愛子),年內有嬰兒出生的家庭一定要妥善保管好,待新生兒過“三日”時,用“艾子”燒水洗澡,據說可保百病不生。
新中國成立后,境內廟宇神像拆除,“耍端午”“串廟”之俗廢。
20 世紀 60 年代,農村兒童戴肚兜、搿五線的時有所見。
80 年代后,拉露水、搿五線等習俗漸消,掛艾蒿、包粽子、吃雞蛋之俗沿襲至今。